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讲座回顾|基于好研究的知识自主性建构

发布日期:2023-12-09

讲座回顾|基于好研究的知识自主性建构

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



2023年12月8日下午1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在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行政西楼前座523会议室顺利举行。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广州大学社科处处长张延平为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出席讲座的还有马凌教授、袁振杰教授、李颉副教授、姜磊副教授、黄剑老师等,讲座还吸引到我院四十余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与。

何老师在开篇的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城市,这时她分享到:“研究城市要置身于城市之中,感知、体悟、共担人民之道”。感知和体悟即是要“活在场景之中”,而“共担”则是要求学者本身需要树立责任感,做好的研究需要注重场景,也需要突出贡献。在城市的发展变迁中,往往会经历物权产权变化、单位人和社会人、社区开放性等问题,这时候就要求政府、学者要置身于人民的伤和痛,寻求公共解决之道。在这里,何老师也强调中西方在社会治理上的差异,呼吁中国学者和政府应该着眼于社会现实,寻求中国法治意识根源和社会肌理,找到属于中国人的“法治之道”。

何老师提到的第二个方面是“线上社会的治理”,在数字化市场化的互联网时代,空间和社会不断发生重构,“线上社会”对传统社会的治理方式形成了挑战,如何在平行空间和市场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和执政者头疼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理清关系,才能更好的转变职能,促进职能的“线上化”。同时,目前对“网民性”这个概念的研究不足,社会科学学者需要不断关注线上社会与线下社会的叠加,对现在社会的结构及治理方式产生的影响,把握问题的逻辑,用学术之声来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

何老师分享的第三个方面是在学术研究,她提到好的研究是具有生命力的,如何让文章具有生命力和提高自我的学术竞争力,需要学者提升对学术的敏感性,选择“够新、够痛、够深”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何老师特别强调做研究是要保持自身情绪的,但也要懂得运用严格的学理逻辑进行关系的梳理和合理表达,才能将自身的情绪转化为情感,最后上升到情怀,让自己的研究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在知识的自主性上,何老师分享到要让知识变得具有场景感、解释力和普遍性。日常积累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理论想象力,追求事物的本质,最后运用合理的写作工具进行表达。在写作的训练上,何老师提醒青年学者和学生要注重中文逻辑写作,做到“具体、准确、实在”,有自己的立场、情怀和坚持。

在未来的研究展望上,何老师致力于中国的语境下重建“人民理论”,强调根植于中国的道德伦理、非制度化的人情社会背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寻找中国的法治之道。

在讲座的最后,朱竑老师和张延平处长分别对何老师的讲座进行总结,呼吁同学们以何老师为榜样,做一名有情绪、有情感、有情怀的对社会有贡献的学者。

 

供稿丨陈佳银

审核丨马凌

制作丨欧阳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