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讲座回顾|从“城市边缘”到“南方城市主义”:基于亚非十年田野的批判性思考

发布日期:2024-07-03

讲座回顾|城市边缘南方城市主义”:基于亚非十年田野的批判性思考

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系列讲座——第五十讲




2024711345广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五十讲,于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行政东楼后座412顺利召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研究员唐敏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其基于亚非十年田野的批判性思考。

本次讲座由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移民治理与城市发展智库联合主办,主持人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袁振杰教授。讲座内容分为主旨报告和研讨答疑两大部分。

唐敏研究员回顾了她从2010年开始,在法国、土耳其、印度和肯尼亚等地进行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自发建成环境、社会互动和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定性研究与长期追踪,她不仅研究空间生产,还关注日常生活与集体行动,站在后殖民或全球南方转向的学术位置,探索如何将地方性的平行经验放在全球视角中考量。

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唐敏研究员详细讨论了伊斯坦布尔非正规居住区的自建行为与空间结构,发现这些地方展现了规划与自建的张力;通过分析孟买达拉维的历史地图,她揭示了其空间单元与基础设施的变化,展现了规划与自建的动态关系。达拉维的内部社群结构复杂,融合了语言、宗教和政治议程,不同族群通过代表性空间与政府协商,甚至在高层建筑下保留庙宇。她深入探讨了达拉维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行为,每周五和周日,主要街道会变成集市,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协商艺术。

研究员在长期项目与实践中,逐渐扩展到各种青年社群项目,包括达人秀、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等,关注艺术表达和故事讲述,探索如何将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在博士研究期间,她通过让当地居民绘制心理地图,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叙事,探索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和本地知识转化,传递日常生活的丰富内容。她强调,城市边缘的空间生产与日常生活实践是理解城市发展的关键,这些地方的复杂过程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和全球视角来理解。

唐敏研究员提到,未来的研究将继续关注流动青年与空间生产,通过艺术项目、地图应用和地方性的知识转化,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她呼吁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关注比较研究中的相互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和框架,建立相互参照,理解复杂现象。


讲座尾声,袁振杰教授代表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向唐敏研究员表示感谢。在答疑环节中,与会学者与唐敏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收获颇丰。袁振杰教授提到,报告中的四个主题与在座老师和同学的研究紧密相关,包括实证研究、人的研究、物的研究、空间的研究以及方法论的研究。作为有国际视野的地理学者,我们必然需要关注全球性的话题;张博副教授与唐敏研究员深入探讨了做研究的难处,尤其是数据获取与理论突破方面的挑战;马凌教授总结了会议的几个关键点,包括进行跨学科研究、广泛阅读和培养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大家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南方的研究中建立有效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供稿丨林歆雨

审核丨马凌

制作丨欧阳漪